“我夸支部童書記,省委選派駐我村,軟弱渙散摘了帽,爭得全縣四星級……”在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文藝演出現場,張集新時代文藝宣傳隊隊員自編自導自演節目《夸夸我們姜圩童書記》,以樸素的語言和歌舞說唱的形式,表達了對駐村第一書記童黎“以村為家、待群眾如親人”的贊美和感激之情。此時,童黎又多了一個身份,掛職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助力推動全縣農村信息化工作。
2021年10月,受省委組織部選派,江蘇鹽城電信接入中心副主任童黎赴響水縣小尖鎮姜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他堅持把自己融入村里,在地方政府和公司的關心支持下,帶領村“兩委”班子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幫助曾經的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經濟薄弱村雙雙“摘帽”。2022年底姜圩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12.6萬元,較2021年底提升2倍以上,在全縣行政村中排名第三,入選鹽城市生態建設文明示范村。姜圩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工作有了強勁動力,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營造風清氣正干事環境 把班子強起來
“不怕有個爛攤子,就怕沒有好班子”。 2021年9月,姜圩村由于村“兩委”班子戰斗力不強、對上級部門交待的任務執行不到位、各項工作局面打不開等原因,被認定為軟弱渙散村黨組織。
駐村伊始,童黎便深入田間地頭、村民家中開展走訪調研,形成問題清單,針對性開展基層黨組織整頓工作:加強黨日活動,常態化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和黨史學習教育;加強陣地建設,打造1.5公里黨建文化示范路、1200平方米黨建主題廣場;加強黨建共建,與相關單位締結黨建聯盟,不斷提升村黨總支的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2022年3月,姜圩村黨總支部被縣委組織部評為“四優”支部。
探索集體經濟發展路子 讓村莊富起來
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是駐村第一書記的首要責任。姜圩村4.5平方公里,下轄8個村民小組,共有681戶2681人,總耕地面積5779畝,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黃豆、蔬菜為主,沒有支柱產業和其他創收來源。經過前期充分調研,童黎帶領村“兩委”積極推進富民強村工程。
盤活集體經濟,將小型電灌站收歸集體統一管理,開展廢棄坑塘專項治理工作。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姜圩糧倉”優質大米商標品牌,建設6000平方米現代化稻米生產加工基地、800畝稻蝦混養基地,年生產銷售綠色生態稻蝦米40萬斤以上,項目入選省農業農村廳2022年重點農業項目。創新產業模式,試點“半畝田”增收計劃,依靠“龍頭企業+村黨總支+基地+農戶”產業模式,打造300畝菊花種植示范基地。四是實施“飛地抱團”發展計劃。整合周邊7個村的資源,共同投資合作項目,收益按照產權占比分配,增加各村集體收入。
解決百姓急難愁盼 把民心聚起來
美麗鄉村建設,也是童黎的工作重點之一。他堅持“四治融合”,抓好生態宜居的“美麗姜圩”建設工作。實施農村道路硬化2.5公里;建成800平方米群眾體育小公園,安裝太陽能路燈165盞,其中22盞安裝在獨居老人、留守兒童、殘疾群眾家庭及周邊。姜圩村成立全縣首家鄉村振興文化工作室,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等傳統文化活動,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打造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建成村史館,傳承精神,守住傳統,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開展小小紅領巾文明實踐活動,慰問留守兒童,組織特殊家庭小學生參觀新四軍紀念館和丹頂鶴保護區;邀請村里老人、老軍人、老黨員參加節日活動,送去黨的溫暖和問候。建成集“智慧大屏”“天翼云眼”“天翼云播”“智慧黨建”“智慧農業”“鄉村電視臺”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數字化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同時依托“數字鄉村”積分銀行管理平臺,創新推廣積分制鄉村治理新模式,讓鄉村走上“智”理之路,讓村“兩委”心中更有“數”,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鄉村共建、共治、共享。
“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蓖璞硎?,將繼續帶領姜圩村“兩委”班子堅持以黨建為本、以產業為根、以綠色為底,推動姜圩村實現全面振興,做一名組織認可、群眾滿意的第一書記。